装裹、报庙、停丧、戴孝,感受唐山传统葬俗

中国丧葬习俗,大部分要经历殓、殡、葬三个环节,即很多地区丧葬流程基本差不多,只是在细节上有些不同罢了。那么,对传统葬俗非常重视的河北唐山,又保留着什么样的丧葬文化呢?接下来随小编一起看一下。

其一、装裹:老人在弥留之际,家人要为其净身梳头,然后由子女为其穿戴准备好的寿衣、寿鞋、寿帽等。如果是女性去世,有的要穿裙子,头上缠包头,俗称“穿装裹”。通常寿衣穿戴完毕不久,老人就咽气了,也有死后为老人穿戴的,不过比较少。

其二、戴孝:逝者五服以内的亲属,都要为逝者戴孝。老人去世后,由族人中年长者负责裁剪孝袍、孝鞋、孝冒等。老人的子女要穿重孝,披麻片或棉花、腰系麻批。族人中一般亲戚,腰中挂一条孝带布。

其三、停床:停床也叫挺尸,在过堂屋一侧,用门板或木板搭好停尸床,男靠左、女靠右、头朝南仰卧。也有停尸在东西卧室的,要头西脚东,寓意逝者去西天之意。死者停放在床上时,要下铺黄褥子、上盖青单,这样表示子女尽孝道之意。

停尸期间,逝者要每手握一块糕点,以便在去阴间的路上防狗、喂狗用,也有的在死者身旁或床下放一只白公鸡,以起到“辟邪”的作用。死者床头要设案板、点长明灯、摆四碟点心果品,然后焚香、烧纸、行三献礼,子孙皆哭泣,以表示哀悼。

其四、报庙:唐山旧时农村,各村头都设有五道庙,庙里供奉山神、龙王、苗神、虫神、土地五神。平时人们生病、闹灾、死人、求子都要去庙里烧香,求神赐福消灾,保佑亡灵顺利西行。同时,丧家要请来村里操办丧事的人,俗称“大操”,也叫“大执宾”。丧家要与大操协商丧葬仪式、办多少天、拿多少钱、葬礼怎么办等。然后由大操操办事宜、分配角色、各执其事。

其五、报丧:老人去世当天,大操要派人写白纸字帖子,按主人指定的亲友家送信儿,叫“报丧”。报丧人由丧主指定在谁家用饭,不用烦的亲属不进屋,送了信儿或交了帖子即回,亲友接到噩耗后,要准备好烧纸、点心、挽联、幛子和祭礼前往祭吊。丧主家门前设账桌,有专人接纸、收祭礼。

其六、出殃榜:丧主大门前出示殃榜,写明死者姓名、生卒年月日及与丧主的关系。丧父为“故显考”,丧母为“故显妣”。殃榜的字数为男单女双,于门侧“男左女右”。用长竿挂起“挑连纸”,一岁一条,另加两条,天地各一条,年长者尺寸长,年轻者短,纸条下边,男的剪成箭头形,女的剪成燕尾形,以示区别。

其七、吊唁:也叫“吊纸”、“奔丧”、“吊孝”。亲友、乡邻到死者尸前嚎哭,跪拜磕头,鼓乐队奏哀乐,大操指挥,高喊“照客”、“伺帖”。接待吊唁的为亡人的晚辈,在旁跪陪。双亲都已死亡的跪双腿,单亲死亡的跪单腿,男客由男人陪跪,女客由女的陪跪。客人吊孝完,男女孝子向客人叩头“谢孝”。大操高喊“谢”。

其八、入殓:将亡人尸体由停尸床装入棺材叫入殓。一般停尸第二天或第三天入殓。先由死者长子用扁担或木棍将尸体撬动一下,为“撬殃”。然后将尸体搭入棺内。棺木放在院中搭好的灵棚内,并用长板凳垫起。棺内底铺草木灰或石灰、木炭,儿女在尸旁撒铜钱。

封棺加钉后,灵柩前设香案,摆供果,两侧摆纸人纸马(牛)、金银库筒等,孝子们灵前烧纸、大哭,以示对亡人永别之情。直到出殡前,亲属们一日3次到五道庙送纸,夜间轮流守灵、烧纸。有吊唁者、孝子陪吊致谢。

其九、发送:发送也叫“送路”,是治丧仪式中的高潮,意思是为亡人魂归西天送行发脚。一般在出殡的先天晚上举行。程序是:先“取魂”,是最后一次孝子们去五道庙送纸、领魂。由孝子4人抬着莲花椅(纸扎),椅上放着亡人的“裹头”,也叫“挑连纸”。

送纸队伍到庙时,女儿在庙内周围撒纸钱环绕,口称:爸爸(妈妈)回家吧,用手将“魂灵”抱上椅子,抬回家中。将“裹头”穿上亡人的衣服,再放入椅子,抬到亡人生前的住室,与女客人行告别礼,再抬到大门口与男客人行告别礼。

然后列队发行。“裹头”前有8名男孩手持莲花灯引路,后边是九莲灯,少者8对,多者30对,接着是鼓乐队,亲朋列队在后。孝子们抬着“裹头”沿村主要街道转一周,以示向乡亲告别。各户在门口摆“路祭”,有糕点、茶水、烧纸等,并跪拜行礼。

然后列队来到五道庙前,举行告别仪式:亲友逐个向“裹头”行告别礼,孝子跪两旁叩谢,由大操指挥。礼毕后,列队绕庄至十字路的西行道口,将荷花椅、九莲灯、车马库筒等堆烧,孝子及亲友痛哭,所谓亡魂已去西天,亲属们遂归。

其十、出殡:也叫“出灵”、“埋葬”。一般在亡后的第三天午饭后进行。众帮忙人将棺材抬上杠架至坟地埋葬。出殡前,众儿孙要跪于灵前贺祭,棺材外套棺罩。棺罩,即以竹木为架,顶凸起,顶中央钳以木刻、外涂金粉的球形体。框架外,装衬红缎绣龙凤的帷幕。

发葬入坟时,棺与罩同起,孝子(长子)手执引魂幡,摔碎丧盔(停尸时烧纸用的盆),长媳抱罐(即香水罐,在罐内插一棵葱,放少许香油),儿孙们在棺前倒行百步或出村时方可转身前行。一路喇叭鸣锣在前,家属亲友列队在棺后随行,号啕大哭,一路送至坟地。

老北京人的入殓仪式,感受渐行渐远的丧葬文化

老北京人的入殓仪式,有小殓和大殓之分。小殓指净身穿衣;大殓指遗体入棺。随着火葬方式的推行,许多传统葬礼仪式,开始淡出人们的视野。接下来小编给大家谈一下,老北京人的葬礼仪式——入殓。

【小殓】

小殓可以说是死者的第一个葬礼仪式了,其主要内容是净身穿衣。在人处于病危状态时,要把寿衣给他穿好。否则就会被认为没穿衣服走,等于死者赤身裸体到阴间去了。之所以临死前穿寿衣,是因为人去世后,尸体会变僵硬,不便于穿衣。

老人的寿衣俗称“装裹”,也即装老人的衣裳,有的生前早已准备好,以备不时之需。民间有闰月做寿衣的讲究,认为闰月时做的寿衣,可以为老人增福增寿。

寿衣的款式是有讲究的,有人选择清装(清朝官服的打扮)寿衣,男的棉袍、补褂,女的蟒袍、霞帔,用者多为满人或清朝官宦;有人选择明装(明朝官服的打扮),用者多为汉人。

平常人家的寿衣,主要是棉袄、棉裤、棉长袍,也即无论什么季节,一律要穿棉的。寿鞋必须为布底,底上绣出莲花的图案,表示脚登莲台(莲台是佛的座位),表示修成“正果”了。入殓时绝对不能给死者穿皮质品,认为死者如果穿皮衣、皮鞋等,下辈子就会托生成牲口了。

寿衣的内衣不能用纽扣,要用飘带代替,因为“钮子”与“扭子”谐音,担心后辈出现“扭子”;制作寿衣的布料,除“缎子”外,其他材质均不忌讳,因为“缎子”与“断子”谐音,担心死者后继无人。

寿衣面子材料多用春绸、湖绉,不能用夏季的衣料。同时寿衣的件数必须为单数,因为人们深信因间的吉利数字为单,所以要用单数。古时民间重视衾物,少则三铺三盖,多则九铺九盖(数量为单)。而贴身一层必须铺黄盖白,取“铺金盖银”之意。最后盖上黄料印有红色梵文经咒的“陀罗经被”(清代必须经皇帝允许,民国以后则无所限),被上压一面镜子和一个秤铊。

如果死者没有长辈,尸体就停放在堂屋正中,否则只能停放在偏房。尸体停放完毕后,灵床前要摆放临时供桌,桌上摆放租来的铜质塔形“长明灯”,里边用棉花芯蘸油燃点,不准熄灭,说是给亡人到阴间照亮的。同时桌上要摆一碗“倒头饭”上插三根秫秸棍,每根棍顶尖上插一个面球,谓之“打狗棒”,说是亡人到阴间经过恶狗村时用来打狗的,还有所谓“打狗饼”。

为了防止遗体变动,要用卷麻或绳索(满人用红线绳,汉人用素绳)将死者双脚捆上,谓之“绊脚丝”。还要防止猫、狗进入停灵的屋内。一切准备就绪后,小殓仪式基本结束。然后亲属跪在灵床前高声举哀,烧化纸钱,谓之烧“倒头”纸。并将用棉纸捻成的“灯花儿”,从灵床前一直摆到大门外一一燃点,谓之点“引路灯”。

有钱人家为给亡人免罪安魂,请来和尚、道士在灵床前诵念“倒头经”,随后将事先用彩纸糊好的轿车或轿子,在门前举火焚化,谓之烧“倒头车”、“倒头轿”。如系满人,这时门前即竖起高约三义的红幡。如系汉人,门外则挂起“挑钱纸”。即用一根裹了白纸的秫秸棍,挑上白纸钱,其张数要与亡人岁数相等,挂的位置是男左女右。

【大殓】

大殓称为“入木”,也即把死者的遗体放入棺中,大殓时死者的直系亲属都要在旁,谓之“亲视含殓”。大殓前要先搭好灵棚,有些因时间仓促,来不及搭灵棚,就先搭个布帐篷。总之停尸、停棺不能放在光天化日之下,也即要避免日月精华。

老北京人入殓的形式不甚统一,有把棺木放在灵棚内入殓的,也有在堂屋正中入殓的。入殓也有“高殓”、“低殓”之分。高殓即将棺材放在“交木”(从棺材 铺赁来的长凳)上,多系富户,而且还得有佛、道信仰的者,谓之“离地三尺即成神”。

寻常人家多为低殓,即把棺材放在地下。入殓时丧家要先用大烧纸包锯末子,亡人享年多少岁就包多少包,垫在棺底。然后,上头铺一层水红色的布,摆上七枚小铜钱,作北斗七星状(据说“南斗主生,北斗主死”)谓之“垫背钱”。入殓时,首先将亡人拌脚丝扯下来,然后由长子或承重孙抱头,其它子孙们在两边把衾单垫褥一兜,口喊:“爸(妈),请您迁居啦!”平平稳稳地放入棺内。

这时可从亡人身下摸出几枚铜钱。据说,这铜钱给小孩戴在身上可以避邪,没灾没病好养活。棺材里还可以放殉葬物,多是亡人生前喜爱的东西,如烟袋、烟壶儿、核桃、手杖之类。然后将所有空当都填满棉花和锯末子纸包,并将“打狗棒”放入亡人袖口里。若无殉葬物,至少也要在亡人手里搁一个小元宝或一块银元,也有放一块手绢的,说是不能让亡人空手走。嘴里要含一颗穿有红线的珠子,穷人家则含个茶叶包,这对孝子来说,叫做“亲视含殓”。女人头上不梳大头,挽个髻,戴个“观音兜”,插个九连环(通常由已出嫁的女儿给打)。躺在莲花枕上,讲究的还要有放脚的脚蹬子,也是莲花形的。

遗体放好后,即举行“开光”仪式,由长子用筷子挟着湿棉球,擦拭亡人的眼圈,口里念道: “净净眼,眼观六路”,再擦拭亡人的耳朵,又念道:“净净耳,耳听八方”;再擦拭亡人的嘴,又念道:“净净口,越吃越有。”最后,从衾单上撒下一小块布为之擦脸,随后用小镜子一照,转身为之摔碎。全体孝属一一向棺内探视,瞻谒遗容,转身大哭,谓之举哀,表示作最后的诀别。

之后,杠房的人即将“子盖”插上,再将大盖盖上,大盖上有三个木楔,(不能用双数) ,先钉上一个,留着两个,等出殡扫灵时再全部钉死,怕是有尚未赶回来的亲属,要求瞻谒遗容。在钉木楔时,长子即跪于地下大喊着:“亲人躲钉!”至此,大口仪式就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