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殡葬一站式服务

北京殡葬一站式服务涵盖了从遗体接运到骨灰安置的全过程,为家属提供便捷、全面且专业的殡葬服务。以下是对北京殡葬一站式服务的详细介绍:

北京殡葬一站式服务
北京殡葬一站式服务

服务内容

  1. 遗体接运:使用专用车辆将逝者的遗体从家中或医院安全、迅速地接运至殡仪馆或其他指定地点。
  2. 遗体处理:包括遗体的清洗、消毒、化妆整容等,确保逝者以最佳状态呈现。
  3. 灵堂布置:根据家属的要求和规划,制作专属肖像和灵位牌,布置灵堂,营造庄重、肃穆的氛围。
  4. 告别仪式策划与执行:根据家属的需求,策划合适的告别仪式,包括场地布置、仪式流程安排、司仪主持等。
  5. 遗体火化:协助家属办理火化相关手续,确保火化过程的安全与高效。同时,提供个性化的骨灰盒选择服务。
  6. 骨灰安置:火化后的骨灰可以选择安葬在公墓或骨灰堂,服务提供商会提供相应的安置方案。
  7. 其他增值服务:如墓地选购、碑文刻制、骨灰安葬、追思会组织等。

服务特点

  1. 一站式服务:家属只需提出需求,剩余的一切都将由专业的工作人员代为安排,大大减轻了家属的负担。
  2. 个性化定制:服务提供商会根据家属的需求和逝者的生平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方案。
  3. 专业团队:拥有专业的服务团队和丰富的实操经验,确保服务质量和效率。

价格与费用

北京殡葬一站式服务的费用因服务内容、档次及服务提供商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来说,基础服务的费用可能在几千元至一万元左右,而豪华套餐的费用则可能更高。具体费用还需要根据家属选择的服务项目、殡仪馆档次以及殡葬形式来确定。

选择建议

  1. 选择正规机构:在选择殡葬服务提供商时,应确保选择正规、有资质的机构,以保障服务质量和权益。
  2. 明确服务内容:在预定服务前,应与服务提供商明确服务内容和费用,确保双方对服务有清晰的认识和约定。
  3. 比较价格与服务:建议家属多比较不同服务提供商的价格和服务内容,选择性价比高的服务。
  4. 关注口碑与评价:可以通过网络、朋友推荐等方式了解服务提供商的口碑和评价,选择信誉良好的机构。

装裹、报庙、停丧、戴孝,感受唐山传统葬俗

中国丧葬习俗,大部分要经历殓、殡、葬三个环节,即很多地区丧葬流程基本差不多,只是在细节上有些不同罢了。那么,对传统葬俗非常重视的河北唐山,又保留着什么样的丧葬文化呢?接下来随小编一起看一下。

其一、装裹:老人在弥留之际,家人要为其净身梳头,然后由子女为其穿戴准备好的寿衣、寿鞋、寿帽等。如果是女性去世,有的要穿裙子,头上缠包头,俗称“穿装裹”。通常寿衣穿戴完毕不久,老人就咽气了,也有死后为老人穿戴的,不过比较少。

其二、戴孝:逝者五服以内的亲属,都要为逝者戴孝。老人去世后,由族人中年长者负责裁剪孝袍、孝鞋、孝冒等。老人的子女要穿重孝,披麻片或棉花、腰系麻批。族人中一般亲戚,腰中挂一条孝带布。

其三、停床:停床也叫挺尸,在过堂屋一侧,用门板或木板搭好停尸床,男靠左、女靠右、头朝南仰卧。也有停尸在东西卧室的,要头西脚东,寓意逝者去西天之意。死者停放在床上时,要下铺黄褥子、上盖青单,这样表示子女尽孝道之意。

停尸期间,逝者要每手握一块糕点,以便在去阴间的路上防狗、喂狗用,也有的在死者身旁或床下放一只白公鸡,以起到“辟邪”的作用。死者床头要设案板、点长明灯、摆四碟点心果品,然后焚香、烧纸、行三献礼,子孙皆哭泣,以表示哀悼。

其四、报庙:唐山旧时农村,各村头都设有五道庙,庙里供奉山神、龙王、苗神、虫神、土地五神。平时人们生病、闹灾、死人、求子都要去庙里烧香,求神赐福消灾,保佑亡灵顺利西行。同时,丧家要请来村里操办丧事的人,俗称“大操”,也叫“大执宾”。丧家要与大操协商丧葬仪式、办多少天、拿多少钱、葬礼怎么办等。然后由大操操办事宜、分配角色、各执其事。

其五、报丧:老人去世当天,大操要派人写白纸字帖子,按主人指定的亲友家送信儿,叫“报丧”。报丧人由丧主指定在谁家用饭,不用烦的亲属不进屋,送了信儿或交了帖子即回,亲友接到噩耗后,要准备好烧纸、点心、挽联、幛子和祭礼前往祭吊。丧主家门前设账桌,有专人接纸、收祭礼。

其六、出殃榜:丧主大门前出示殃榜,写明死者姓名、生卒年月日及与丧主的关系。丧父为“故显考”,丧母为“故显妣”。殃榜的字数为男单女双,于门侧“男左女右”。用长竿挂起“挑连纸”,一岁一条,另加两条,天地各一条,年长者尺寸长,年轻者短,纸条下边,男的剪成箭头形,女的剪成燕尾形,以示区别。

其七、吊唁:也叫“吊纸”、“奔丧”、“吊孝”。亲友、乡邻到死者尸前嚎哭,跪拜磕头,鼓乐队奏哀乐,大操指挥,高喊“照客”、“伺帖”。接待吊唁的为亡人的晚辈,在旁跪陪。双亲都已死亡的跪双腿,单亲死亡的跪单腿,男客由男人陪跪,女客由女的陪跪。客人吊孝完,男女孝子向客人叩头“谢孝”。大操高喊“谢”。

其八、入殓:将亡人尸体由停尸床装入棺材叫入殓。一般停尸第二天或第三天入殓。先由死者长子用扁担或木棍将尸体撬动一下,为“撬殃”。然后将尸体搭入棺内。棺木放在院中搭好的灵棚内,并用长板凳垫起。棺内底铺草木灰或石灰、木炭,儿女在尸旁撒铜钱。

封棺加钉后,灵柩前设香案,摆供果,两侧摆纸人纸马(牛)、金银库筒等,孝子们灵前烧纸、大哭,以示对亡人永别之情。直到出殡前,亲属们一日3次到五道庙送纸,夜间轮流守灵、烧纸。有吊唁者、孝子陪吊致谢。

其九、发送:发送也叫“送路”,是治丧仪式中的高潮,意思是为亡人魂归西天送行发脚。一般在出殡的先天晚上举行。程序是:先“取魂”,是最后一次孝子们去五道庙送纸、领魂。由孝子4人抬着莲花椅(纸扎),椅上放着亡人的“裹头”,也叫“挑连纸”。

送纸队伍到庙时,女儿在庙内周围撒纸钱环绕,口称:爸爸(妈妈)回家吧,用手将“魂灵”抱上椅子,抬回家中。将“裹头”穿上亡人的衣服,再放入椅子,抬到亡人生前的住室,与女客人行告别礼,再抬到大门口与男客人行告别礼。

然后列队发行。“裹头”前有8名男孩手持莲花灯引路,后边是九莲灯,少者8对,多者30对,接着是鼓乐队,亲朋列队在后。孝子们抬着“裹头”沿村主要街道转一周,以示向乡亲告别。各户在门口摆“路祭”,有糕点、茶水、烧纸等,并跪拜行礼。

然后列队来到五道庙前,举行告别仪式:亲友逐个向“裹头”行告别礼,孝子跪两旁叩谢,由大操指挥。礼毕后,列队绕庄至十字路的西行道口,将荷花椅、九莲灯、车马库筒等堆烧,孝子及亲友痛哭,所谓亡魂已去西天,亲属们遂归。

其十、出殡:也叫“出灵”、“埋葬”。一般在亡后的第三天午饭后进行。众帮忙人将棺材抬上杠架至坟地埋葬。出殡前,众儿孙要跪于灵前贺祭,棺材外套棺罩。棺罩,即以竹木为架,顶凸起,顶中央钳以木刻、外涂金粉的球形体。框架外,装衬红缎绣龙凤的帷幕。

发葬入坟时,棺与罩同起,孝子(长子)手执引魂幡,摔碎丧盔(停尸时烧纸用的盆),长媳抱罐(即香水罐,在罐内插一棵葱,放少许香油),儿孙们在棺前倒行百步或出村时方可转身前行。一路喇叭鸣锣在前,家属亲友列队在棺后随行,号啕大哭,一路送至坟地。

老北京人的入殓仪式,感受渐行渐远的丧葬文化

老北京人的入殓仪式,有小殓和大殓之分。小殓指净身穿衣;大殓指遗体入棺。随着火葬方式的推行,许多传统葬礼仪式,开始淡出人们的视野。接下来小编给大家谈一下,老北京人的葬礼仪式——入殓。

【小殓】

小殓可以说是死者的第一个葬礼仪式了,其主要内容是净身穿衣。在人处于病危状态时,要把寿衣给他穿好。否则就会被认为没穿衣服走,等于死者赤身裸体到阴间去了。之所以临死前穿寿衣,是因为人去世后,尸体会变僵硬,不便于穿衣。

老人的寿衣俗称“装裹”,也即装老人的衣裳,有的生前早已准备好,以备不时之需。民间有闰月做寿衣的讲究,认为闰月时做的寿衣,可以为老人增福增寿。

寿衣的款式是有讲究的,有人选择清装(清朝官服的打扮)寿衣,男的棉袍、补褂,女的蟒袍、霞帔,用者多为满人或清朝官宦;有人选择明装(明朝官服的打扮),用者多为汉人。

平常人家的寿衣,主要是棉袄、棉裤、棉长袍,也即无论什么季节,一律要穿棉的。寿鞋必须为布底,底上绣出莲花的图案,表示脚登莲台(莲台是佛的座位),表示修成“正果”了。入殓时绝对不能给死者穿皮质品,认为死者如果穿皮衣、皮鞋等,下辈子就会托生成牲口了。

寿衣的内衣不能用纽扣,要用飘带代替,因为“钮子”与“扭子”谐音,担心后辈出现“扭子”;制作寿衣的布料,除“缎子”外,其他材质均不忌讳,因为“缎子”与“断子”谐音,担心死者后继无人。

寿衣面子材料多用春绸、湖绉,不能用夏季的衣料。同时寿衣的件数必须为单数,因为人们深信因间的吉利数字为单,所以要用单数。古时民间重视衾物,少则三铺三盖,多则九铺九盖(数量为单)。而贴身一层必须铺黄盖白,取“铺金盖银”之意。最后盖上黄料印有红色梵文经咒的“陀罗经被”(清代必须经皇帝允许,民国以后则无所限),被上压一面镜子和一个秤铊。

如果死者没有长辈,尸体就停放在堂屋正中,否则只能停放在偏房。尸体停放完毕后,灵床前要摆放临时供桌,桌上摆放租来的铜质塔形“长明灯”,里边用棉花芯蘸油燃点,不准熄灭,说是给亡人到阴间照亮的。同时桌上要摆一碗“倒头饭”上插三根秫秸棍,每根棍顶尖上插一个面球,谓之“打狗棒”,说是亡人到阴间经过恶狗村时用来打狗的,还有所谓“打狗饼”。

为了防止遗体变动,要用卷麻或绳索(满人用红线绳,汉人用素绳)将死者双脚捆上,谓之“绊脚丝”。还要防止猫、狗进入停灵的屋内。一切准备就绪后,小殓仪式基本结束。然后亲属跪在灵床前高声举哀,烧化纸钱,谓之烧“倒头”纸。并将用棉纸捻成的“灯花儿”,从灵床前一直摆到大门外一一燃点,谓之点“引路灯”。

有钱人家为给亡人免罪安魂,请来和尚、道士在灵床前诵念“倒头经”,随后将事先用彩纸糊好的轿车或轿子,在门前举火焚化,谓之烧“倒头车”、“倒头轿”。如系满人,这时门前即竖起高约三义的红幡。如系汉人,门外则挂起“挑钱纸”。即用一根裹了白纸的秫秸棍,挑上白纸钱,其张数要与亡人岁数相等,挂的位置是男左女右。

【大殓】

大殓称为“入木”,也即把死者的遗体放入棺中,大殓时死者的直系亲属都要在旁,谓之“亲视含殓”。大殓前要先搭好灵棚,有些因时间仓促,来不及搭灵棚,就先搭个布帐篷。总之停尸、停棺不能放在光天化日之下,也即要避免日月精华。

老北京人入殓的形式不甚统一,有把棺木放在灵棚内入殓的,也有在堂屋正中入殓的。入殓也有“高殓”、“低殓”之分。高殓即将棺材放在“交木”(从棺材 铺赁来的长凳)上,多系富户,而且还得有佛、道信仰的者,谓之“离地三尺即成神”。

寻常人家多为低殓,即把棺材放在地下。入殓时丧家要先用大烧纸包锯末子,亡人享年多少岁就包多少包,垫在棺底。然后,上头铺一层水红色的布,摆上七枚小铜钱,作北斗七星状(据说“南斗主生,北斗主死”)谓之“垫背钱”。入殓时,首先将亡人拌脚丝扯下来,然后由长子或承重孙抱头,其它子孙们在两边把衾单垫褥一兜,口喊:“爸(妈),请您迁居啦!”平平稳稳地放入棺内。

这时可从亡人身下摸出几枚铜钱。据说,这铜钱给小孩戴在身上可以避邪,没灾没病好养活。棺材里还可以放殉葬物,多是亡人生前喜爱的东西,如烟袋、烟壶儿、核桃、手杖之类。然后将所有空当都填满棉花和锯末子纸包,并将“打狗棒”放入亡人袖口里。若无殉葬物,至少也要在亡人手里搁一个小元宝或一块银元,也有放一块手绢的,说是不能让亡人空手走。嘴里要含一颗穿有红线的珠子,穷人家则含个茶叶包,这对孝子来说,叫做“亲视含殓”。女人头上不梳大头,挽个髻,戴个“观音兜”,插个九连环(通常由已出嫁的女儿给打)。躺在莲花枕上,讲究的还要有放脚的脚蹬子,也是莲花形的。

遗体放好后,即举行“开光”仪式,由长子用筷子挟着湿棉球,擦拭亡人的眼圈,口里念道: “净净眼,眼观六路”,再擦拭亡人的耳朵,又念道:“净净耳,耳听八方”;再擦拭亡人的嘴,又念道:“净净口,越吃越有。”最后,从衾单上撒下一小块布为之擦脸,随后用小镜子一照,转身为之摔碎。全体孝属一一向棺内探视,瞻谒遗容,转身大哭,谓之举哀,表示作最后的诀别。

之后,杠房的人即将“子盖”插上,再将大盖盖上,大盖上有三个木楔,(不能用双数) ,先钉上一个,留着两个,等出殡扫灵时再全部钉死,怕是有尚未赶回来的亲属,要求瞻谒遗容。在钉木楔时,长子即跪于地下大喊着:“亲人躲钉!”至此,大口仪式就结束了。

殡葬文化起源与发展

殡葬文化起源与发展

来源: (民政部网站)   

人们关于殡葬的观念(如对死亡的称谓)、殡葬的操作(如丧礼)和殡葬实物(如纸钱、棺、墓地)中都寄托了一定的含义,即对人生的归宿、生命的价值、对永生的追求、对现存社会的反映等,这些就构成殡葬文化。因而,殡葬文化就是人们在殡葬的观念、殡葬的操作和殡葬的实物中所隐藏或寄托的某种“含义”。 如殡葬观念的一些词汇。中国人不直言死,多称“仙去”、“老了”、“作古”之类,这些称呼在挽联中使用频率尤高。现在很多殡仪馆的吊唁厅也很少直称,多冠以它名。这些名词中都有很深的含义。它们大体表达了人们对生命的三类寄托或认知:

  一类是自然山川,如日月厅、泰山厅或青松厅等,它们或与天地共存,或长青不老,均具有永恒的意义;

  二类是道家成仙,逍遥极乐世界,如清莲厅、茜云厅、碧波厅、天乐宫、息园、憩园等,人们以此希望先人之灵永存;

  三类是后人表示永远不忘先人的恩德,如长禄厅、思亲楼等,宣扬了儒家的“孝文化”。

  人们在这一类命名上表达了人们重视生命、对人生的热爱以及追求永恒的人生观,力图冲淡死亡色彩,以及不忘先人恩德的报恩心理等。因此,人们就不愿直言死亡了。

  为什么要殡?原来,殡最初的含义是表示亲属“不忍”死者很快地离去,以及从容准备丧事,便于召集亲朋故旧前来吊唁。丧事祭奠用白色布做装饰(如祭幛、丧服),现在多大量使用鲜花布置灵堂;民间对先人灵柩或牌位磕头,或亲朋街邻绕灵三周以示告别等。追悼会(旧称辞灵仪式)类似于在给死者“出远门”送行,办一个“欢送会”。出殡时摔破一个碗,是示意“打发”死者出门,以免其再来纠缠生者,或说是送一个碗给死者到阴间去吃饭。传统的土葬时用棺,中国民间传统称“寿器”,并将棺材的内部和外部两头漆成红色。寿者,长久也。与此同时,还有寿衣、寿裤、寿鞋、寿袜、覆面巾等。墓地称“阴宅”,墓穴则称“千年屋”。古代中国人,要求死后有一块墓地,否则被认为是“死无葬身之地”,并认为这将影响到来世轮回。因而此话也经常用作了人们之间的赌咒语。中国古代,父母亡故后,孝子居丧三年(实为二十七个月),期间不得“从吉”,即不得过正常人的生活,如婚嫁、出外做官、经商等,意在推行“孝道”,强化两代人之间的联系。天葬者则认为通过飞鸟食尽遗体,死者的灵魂就可以由此升天,如此等等。

  总之,这些活动和实物中也都是有“含义”的,它们分别表达了人们对生命的热爱,追求生命的永恒,不忘先人恩德的报恩心理等。殡葬是生者按照自己对人生、生命的理解所创造的,它的最终目的仍是生者。因而殡葬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生存文化。因而,我们理解殡葬文化时,主要是领悟其中所蕴藏的含义,而我们要提升自己单位的殡葬文化水平时,也侧重在将某一健康的“含义”溶入到殡葬观念、殡葬服务和殡葬实物中去。(民政部网站)

停尸仪式

停尸仪式

来源: 民政部网站  

     丧葬文化是与死亡相关的人类创造的社群活动中多种特质文化的复合体,其涵盖内容涉及实物、信仰、心理、伦理、道德、艺术,由此而延伸展开形成了诸如临终关怀、遗嘱文化、死亡教育、死亡观念、殡仪习俗、丧仪文化、葬文化、祭祀文化、葬仪经济、殡葬科技以及其它有关活动等。

     中国传统的丧葬文化非常讲究寿终正寝的。在病人生命垂危时,亲属要给他脱穿戴好内外新衣;否则,就是“光着身子走了”,亲属会感到十分地遗憾和内疚。病人在咽下最后一口气前,亲属们要把他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守护他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刻,这叫做”挺丧”。

     在弥留时刻,死者须穿上寿衣。在北方汉族的习俗里,贴身穿白色的衬衣衬裤,再穿黑色的棉衣棉裤,最外面套上一件黑色的长袍。整套服装不能够有扣子,而且要全部用带子系紧,这样做是表示”带子”,就是后继有人的意思。在死者的头上要戴上一顶挽边的黑色帽,帽顶上缝一个用红布做成的疙瘩,用来驱除煞气,人们认为这样做对子孙是吉祥的。如果死者是男性的话,脚上要穿黑色的布鞋,而如果是女性的话要穿蓝色的布鞋。寿衣一定要是是传统的式样,哪怕改朝换代、时过境迁,平时再也不穿民族的传统服饰了,等到临死的那一天,也还得要恢复原来的装束。因为按照传统的观念,人死之后就要去见远古的老祖宗,如果老祖宗认不出自己的子孙,不让他认祖归宗。

     在病人临终之前,家属必须要给他沐浴更衣。这实际上是给死者进行的第一次化妆整容。但是这样的的沐浴更衣,已经远远超出了服装本身的物质形式。比如:佤族在为去世的老人穿寿衣的时候,除了穿上死者平时所穿的衣服之外,还要在外面套上一件反过来穿的新衣服。他们这样做是因为在民族传统的观念里,不能把死者平日所穿的旧衣服脱掉,这样方便死者的灵魂回来认识自己的身体;而他们把后来加上去的新衣服反过来穿,是为了让死者知道自己已经死了。衣服的正面和反面,和穿衣的单数和双数一样,是人们在生与死、阴与阳交接的人生”换届”中,举行的最后一次换装仪式。这种被称为”反饰”的习俗,是为了改变死者寿衣的穿着式样,使他的灵魂没有办法停留在阳间。同时也有通过反正颠倒来暗喻阴阳两界的意思,因为在人们的观念里,阴阳两界的人对事物的看法也是完全颠倒过来的。寿衣已经成为人们的灵魂观念中灵魂的一个代码了。

     亲属给死者沐浴,一方面寄托了生者对死去的人的深深的孝敬之情,一方面也有和”寿衣”一样的象征意义。”买水”为死人沐浴的目的除了在于”用水洗去死者生前的罪恶,消除死者在生前所犯下的罪孽”外,主要是要让死者的灵魂知道,这不是在给活人沐浴,而是要让死者干干净净地到达阴间,被祖先所收容。

     在对死者进行沐浴更衣之后,亲属要马上把尸体移到灵床上。同时还要采取一些仪式,把死者的灵魂也引到灵床上去。山东临汾一带的习俗,是用一块白布从梁上搭过来,再用一只白公鸡在病床上拖几下,顺着白布从梁上递到外间屋,在死者身边走上一圈,然后把公鸡杀死,这叫做”引魂”。

     在江南的一些地方,如果死者生前做过屠夫,那么他临死之前,家里人要用一块大红布,把他的手包起来,伪装成被斩断的样子,据说这样做就可以避免在阴间被他宰杀的牲畜咬他的手。同时,家里人还要在死者的嘴里放上一枚铜钱,这叫做”含口钱”。在江浙一带的农村,还流行给死人烧纸锭、锡箔之类的信物,就是”烧落地纸”。

     按照旧时的规矩,在沐浴更衣的仪式结束之后,还要举行饭含仪式。饭含是指在死者的口中放入米贝、玉贝和米饭之类的东西。这是为了不让死者张着空嘴、饿着肚子到阴间去受罪,而成为饿死鬼。

报丧仪式

报丧仪式

来源: 民政部网站   

停柩一段时间之后,诸事准备就绪,就要选日子报丧。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报丧仪式早在周代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即使已经知道消息的亲友家,也要照例过去报丧。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报丧方式。在广西一带的地区,按照旧规矩,响三次火炮就表示报丧,这叫做”报丧炮”,然后派人告诉给亲友。也有的地区在死了人的家中要拿白纸扎成旗帜立在门前作为报丧的信号。还有的地方,报丧的人到亲友家门不能径自入内,必须要等在门口喊屋里的人,等到他们拿一铲子火灰撒在门外之后,才可以进门报丧。这样做是为了辟邪。也有地方报丧俗规非常严格,丧家如果死的是男人,必须由房族侄子到亲戚家报丧,死的如果是女人,必须由儿子、女儿给外婆家报丧。报丧的孝男孝女必须头上裹白布、戴斗笠,手上拿一条白布巾,跪在娘家或外婆家人的面前哭报丧事。哭报完之后马上回家。当外婆家里派人来奔丧,走到村头的时候,孝男孝女必须跪在村边路口哭迎,哭着述说丧亲的悲痛,哭谢奔丧亲人的一路辛劳,并且给每人递上一条白布,叫做”孝布”。在东北一带,是用在门外悬挂纸条来报丧的。纸条数是以死者年龄的不同来确定的,一岁一条,另外加上两条,表示天和地。并且他们用死者性别的不同来决定悬挂纸条的位置,死者是男性则悬挂在门的左面,死者女性则悬挂在门的右面,人们一看到门口的纸条就知道这家死了人,死者的寿数,是男是女,就一目了然了。

  旧时有些广东地区的人常常骂那些行色匆匆赶路的人是”报死”,因为根据当地的报丧的习俗,报丧的人必须来去急速,不进人家的大门,只能在门外高声地喊叫,报过丧之后,讨一口水漱口,来驱除不详,然后就马上回去。在江浙一带,报丧习俗是用伞来暗示的。报丧的人带着一把伞去,把伞头朝上柄朝下,放在门外,来表示凶信。主人便要请报丧的人吃点心。然后,问清楚入殓的日期。最后,把报丧人用过的碗扔到门外,来表示驱邪避祸。在外地的亲人如果收到一封”焦头信”(信封的一角被烧焦),就可以知道这是报丧信。在浙江一些地方,死者的家属身穿孝服,准备好菜肴酒饭等在门外,烧一些银锭、草鞋等,这叫做”送无常”。”无常”,就是民间传说的勾魂的鬼。说是”无常”吃了菜肴酒饭,拿了银锭花费,又有草鞋可穿,就不会来打扰死者了。

  旧时北京的丧葬讣文是比较严格的。人死了以后,亲属就要把消息告诉给亲友。报丧用的讣闻,一般只写亡人生前的官衔、品级,不写亡人的履历和生平事迹。比如”不孝某某等罪孽深重,不自殒灭,祸延显考,某大夫,其府君,痛于某年月日时终正寝,距生于某年月日时,享寿若干岁,不孝某某侍在侧,亲视含殓,遵礼成服,谨择于某年月日安葬,叩在乡、学、世、寅、戚、谊、衰此讣闻。某日接三,某日唪经。”最后要在讣告结尾写上”孤子某某泣血稽颡”之类的文字。

  而中国少数民族的报丧习俗更是别具特色。比如,云南一带的怒族用吹”竹号”来报丧。竹号的数目根据死者的年龄、身份不同而有所不同。未婚的青年只吹一个,有儿有女的吹两个,头人吹三个,巫师吹四个。在中缅、维西一带,不少民族用吹牛角来报丧,也有一些地区的少数民族吹海螺。景颇族、拉祜族、黎族、滇南瑶族等少数民族用放枪来报丧,如果死者是女性的话则敲锣。在景颇族中放枪的数目还有严格的规定,死者是男性的话放偶数,死者是女性的话鸣奇数。有关学者认为前两种可能是属于早期的报丧形式,而后两种则是属于后期的现象。在贵州省、北盘江流域一带的少数民族的报丧更具有特色。他们的报丧仪式是丧家请来邻寨的青年,两人一组,手里拄着拐棍,到所有的亲友家去报丧。当人们见到这样的人进寨,就知道是报丧的人了。

  在汉族的观念里,报丧不仅是一种形式上的礼仪,更是一种和亲属家人一起分担悲痛的做法。

不同安葬方式有哪些惠民补贴?

不同安葬方式有哪些惠民补贴

(1) “零百千万”工程

适用人群:

所有在北京市办理殡葬服务的北京市户籍亡故居民。

惠民待遇:

“零百千万”工程即实行零消费骨灰海葬和自然葬、百元骨灰盒、千元殡仪服务和万元骨灰安置。

(2)节地生态安葬补贴

适用人群:

选择骨灰海葬、骨灰自然葬或骨灰立体葬的北京市户籍亡故居民。

不同安葬方式有哪些惠民补贴?

惠民待遇:

选择骨灰海葬的北京市户籍亡故居民——

免费享受6项殡仪服务,由北京市行政区域内殡仪馆提供遗体接运、遗体冷藏、遗体整容、遗体告别、遗体火化、骨灰寄存服务。

免费享受骨灰海葬全程安葬服务。每份骨灰可免费随行6名亲属。

选择骨灰自然葬的北京市户籍亡故居民——

免费享受6项殡仪服务,由北京市行政区域内殡仪馆提供遗体接运、遗体冷藏、遗体整容、遗体告别、遗体火化、骨灰寄存服务。

选择立体安葬的北京市户籍亡故居民——

定点服务单位向重点优抚对象和享受北京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对象提供格位,格位价格免费,服务期20年。向其他具有北京市户籍的居民提供格位,每个格位财政补贴1000元,居民个人需负担2000元。

办理方法:

自然葬和海葬定点服务单位:北京市殡仪服务中心(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17号,电话:62543669)

立体葬定点服务单位:长青生命纪念园(地址:朝阳区黑户乡大鲁店村村南,电话:85383888)

(3)无丧葬补助居民丧葬补贴

适用人群:

具有北京市户籍、且未享受北京市丧葬补助待遇的居民,除:1.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内在职人员、离退休人员;2.企业在职人员及北京市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内按月领取养老金的人员;3.正在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员;4.已在外地领取丧葬补助的人员。

惠民待遇:

实行定额补贴,标准为5000元。

办理方法:

符合要求的无丧葬补助居民丧葬补贴对象要求的亡故人员,经公安派出所注销户口后,由经办人到亡者户籍所在地街道(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申请丧葬补贴。

有哪些墓园提供节地生态安葬服务?

有哪些墓园提供节地生态安葬服务?

八宝山革命公墓北山为逝者提供植树葬、花丛葬、草坪葬、自然置石葬和立体葬等葬式。

长青生命纪念园内提供草坪葬、树葬、立体安葬等多种安葬方式,并建有骨灰生态葬、遗体捐献、双桥烈士纪念碑等人文纪念设施。

平谷区南独乐河镇公益性生态示范墓园发展骨灰墙、草坪葬、花坛葬。

今年新增5家公墓开展自然葬服务,丰台太子峪陵园昌平区天寿陵园和煦园佛山陵园平安苑节地生态示范园景仰园骨灰林延庆八达岭陵园正在进行节地生态公墓建设验收。

有哪些骨灰安放方式?

 有哪些骨灰安放方式?

 有哪些骨灰安放方式?


安放骨灰可选择传统墓穴安葬方式和节地生态安葬方式。
传统墓穴安葬可以选择去经营性公墓和农村公益性公墓安葬。经营性公墓,是指对所有居民开放的公墓,全北京市共有33家,除东城、西城外,其余14个区均有经营性公墓。农村公益性公墓,是指农村地区为本地村民兴建的公墓,目前北京市有195家。
节地生态安葬,目前北京市公墓服务机构提供以下几种方式:

· 骨灰海葬:指骨灰撒入大海的不保留骨灰的安葬方式。

· 骨灰自然葬:指使用可降解容器或者直接将骨灰藏纳土中,安葬区域以植树、植花、植草等生态自然进行美化,不建墓基、墓碑和硬质墓穴的不保留骨灰的安葬方式。

· 骨灰立体葬:指将骨灰长期安放在骨灰堂、墙、廊等立体安葬设施的骨灰格位中的安葬方式。

· 树葬、花葬、草坪葬:指安葬区域以植树、植花、植草等生态自然进行美化,不建墓基、墓碑和硬质墓穴的保留骨灰的安葬方式。

北京市殡葬服务收费如何规定?

北京市殡葬服务收费如何规定?

北京市殡葬服务分为殡葬基本服务和延伸性服务。
殡葬服务价格实行全市统一政策、分级管理,纳入政府定价目录的殡葬服务项目收费实行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未纳入政府定价目录的殡葬服务项目收费实行市场调节价。

北京市殡葬服务收费如何规定?

纳入政府部门定价范围的殡葬服务项目共9类,包括遗体接运费、存放冷藏费(含医院太平间)、火化费、骨灰存放费(民政部门提供的除墓地外的骨灰存放服务)、有偿服务公墓墓穴租赁费、管理费、遗体整容、遗体防腐、吊唁设施及设备租赁费。其他殡葬服务收费由殡葬服务机构自主制定,通过市场竞争形成价格。